作者叫李小墨,非常有经验的阅读者,曾经做过记者,后来做自媒体,很成功。
这本书是对阅读方法非常好的总结,书里很多观点我也有总结出来过,所以有很强的共鸣。
1. 要点
记录一些我觉得重要的,有用的点。
通过笔记去精读
这本书最核心的点,在我看来,就是如何在阅读的时候做好笔记,这是最重要的阅读法。
这也是我最有共鸣的一点,其实无论是学习还是阅读,我认为做笔记都是最最重要的,超过任何其他的方法。在我的方法里,笔记不是抄书,不是摘抄,不是复制,而是用自己的语言,把自己的认知写出来。笔记,就是我的认知库,就是我对于各个主题的体系化的认知。通过输出,把知识真正的内化。
作者认为,好的读书笔记应该具备以下的特点:
- 重点醒目。不能贪多求全,什么都记。
- 提炼底层框架。不能完全迷失在细节中,要学会俯瞰全局。
- 具有一个好用的索引系统。当需要查找内容时,可以方便的索引得到。
- 保留阅读过程中被触发的有价值的思考和鲜活的感受。不能记得太简略太干,要能做到不读原书,只看笔记也能回顾书籍要点和个人思考,个人感受,观点冲击。
- 把读书收获固化,也能让阅读输出变顺畅。要能够清楚自己的收获是什么,而不是朦朦胧胧的。
在书里,介绍了她的笔记法,在精读一本书的时候,要做三个层次的读书笔记,分别是:局部碎片化的笔记、全局概览的笔记、结构内化的笔记。
通过学科史去找书
作者提到心理学这一方面的,她一开始是看了弗洛依德的《梦的解析》,之后想深入阅读心理学相关的书,偶然机会,读了叶浩生的《心理学通史》,虽然书很厚,但读完了,发现作用很大,对心理学各流派都有所了解了,也知道有哪些书可以阅读。
类似的书还有:《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》、包刚升的《政治学通识》。
书籍的有趣分类
书里提到郝明义在《越读者》里,按照人的目的和需求,把阅读分为这几类:主食阅读、美食阅读、蔬果阅读、甜食阅读。
兴趣的本质是相关性
书里说:“对一本书能否产生兴趣的关键是,我们能否找到某本书、某类书和自己、自己的真实人生、自己已有的知识和阅历之间的相关性。”。
作者举了一个例子,她的女儿每晚都听西游记的故事音频入睡,当她和女儿一起读李清照的《如梦令.昨夜雨疏风骤》时,女儿最感兴趣的是“试问卷帘人,却道海棠依旧”里的卷帘二字,因为沙僧在西游记里就是卷帘大将。
艾宾浩斯遗忘曲线
书里也提到了这个遗忘曲线,或者说记忆曲线。阅读,最终还是要形成有效的记忆,才能被及时的调用。要高效的记忆,就必须科学的记忆,而科学的记忆就是这个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了。
我小学就知道这个曲线了,但是从来没用过它。我真正开始用它,是刷 leetcode 的时候,经常刷了就忘,很苦恼。直到后面,我看了一个强大的哥们(CMU硕士,入职了facebook)在 leetcode 社区发的一个分享,里面提到他按照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去重复刷题,记忆效果很好。
我一下子就顿悟了,要重复刷,要科学刷,从那以后,我感觉我刷 leetcode 的水平上了一个档次。btw,刷题更关键的方法是一段时间内只刷同类题,刷完做一次深入的归纳总结。
建立知识体系
书中介绍了建立知识体系的重要性,作者提到了没有知识体系的四大后果:
1、我们无法用单一、零散的知识解决复杂、系统的问题,没有知识体系的人在解决问题时总是“按下葫芦浮起瓢”。
作者举了她自己的例子,她曾经尝试提高效率,但是在建立起关于提高个人效率的知识体系前,她经历了很多的折腾,她得到一个建议就尝试一个建议,先后尝试了目标管理、习惯养成、提升专注力、精力管理,花了几年的时间,但一直无法彻底解决问题。
失败的原因,归结下来就是,“个人效率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、系统的工程,包括人生规划、时间管理、精力管理、专注力管理、习惯管理和项目管理等,我们无法用单一、零散的知识解决复杂、系统的问题。如果没有知识体系,很容易头痛医头,脚痛医脚。”
而作者在办读书训练营的时候,又有了更深刻的体会,学员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阅读问题,无法达到理想状态,而造成这些的原因有各种各样。要解决阅读的问题,必须建立关于如何阅读的一套知识体系。
读到这里,我太有共鸣了,我也一直尝试着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,管理好自己,也一直是未彻底解决问题。直到后来,我才总结出,这个要体系化的解决,要做好挺多的方面,包括:勇敢实践、健康与精力、正确方向、正确方法、意志力、高效,这几个都是大项,逐个展开,还有很多个小项。
2、如果我们没有知识体系和系统思维,容易看不清问题的本质,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和行为。
作者提到了《教父》里的一句经典台词: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,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,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。
“这种看清本质的能力不是天生的,而是靠清晰、纵横交错、深厚的知识体系培养出来的。”
这个让我想起了查理.芒格,他也是疯狂阅读的,并且建立了大量的思维模型。他应该就是把自己训练成了那种花半秒钟就能看透事物本质的人了。
想到这里,我觉得学习跟阅读就变得特别有趣了,不再是单一的学习和阅读了,而是一个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、认知体系的过程,不断的收集、整理、归纳总结,形成自己的一个积累,而这一切,可以通过写笔记,让它变得有形。
真的太棒了,感觉就是在建设一座自己独享的知识大厦一样。
3、没有知识体系的人,思考和表达十分混乱,行事没有章法。
“当我们塞了很多碎片化的知识到脑中,思考问题就容易杂乱无章,表达容易混乱,行事没有章法。”
作者举了买房的的例子,很多人买房踩坑了:看房子挺漂亮的、中介忽悠、亲朋住在那里。但如果建立了买房的知识体系就不会这样了,“会知道房子的价值是由城市、地段、交通、学区、生活配套和户型等多个要素共同决定的,会知道这些要素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互相影响的,会知道优先考虑哪些要素取决于我们当下和未来的生活目标”。
太有感触了,买房这个是真的扎心,一定是要建立起买房的知识体系才行,以前我也收集了资料,但是没有建立起知识体系,而没有建立起知识体系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,是因为我当时还没意识到写笔记的重要性。一定是要有一个载体来承载你的知识体系的,而这个载体就是笔记,就是文章。
4、没有建立知识体系意识的人,学习没有方向,越学越混乱和焦虑。
作者说,一个建立了知识体系的人,每学到一点东西,都是在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,扩展自己的知识版图,碎片化的知识都可以整合到自己的体系里,越学越有方向,越学越清晰。反之,就很糟糕,跟无头苍蝇一样。
说得太对了,到目前为止,我应该看过不少写作者有这样的表达,但本书作者表达得最清晰,让我最有共鸣。原因就在于,之前我并没有养成写笔记的习惯,所以并不真正知道,如何才能有序的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体系。也就是说,过去,我仅仅知道如何收集,如何做初步的知识加工,但并没有一个载体来帮助搭建起整个体系。
还有一个点是,过去我没有认识到艾宾浩斯曲线的重要性,不知道要科学的重复回顾,才能让记录下来的东西牢记于大脑之中。
如何找书
作者提到当当网有书籍的一些章节预览,可以提前看看书写得怎么样,这个挺不错的,当我们找不到电子版的时候,可以试试这些卖书的网站。
2. 感受
为什么笔记重要
其实并不是笔记重要,而是输出重要,笔记只是一种输出的形式。输出实际上就是一个提取的过程、提炼的过程,我们做任何的阅读、学习,如果不把认知输出来,它就永远处于朦胧的状态,无序的状态。当你输出的时候,它才开始变得有条理。
目前为止,我觉得笔记是输出、归纳总结最好的一种形式。
笔记可进可退:
- 初级的,它就是普通的笔记,不太见得人,自己看看可以。
- 进阶的,它达到发表标准,是可以公开发表的文章了。
- 高阶的,它体系化了,可以成书了。
需要重点说一下归纳总结。人类的知识大体可以分为:
- 具体的知识,就是一些事实类的知识,比如地球是圆的,长方形的面积是长乘宽。
- 归纳的知识,就是自己根据经历、阅历,总结得出来的一些综合性的知识,或者说是经验。
- 推理的知识,就是类似于数学那样的,从最基础的公理出发,推导出新的知识。
对于普通人来说,归纳的知识可能是最重要的,它是一个人能力的最好体现,经过归纳总结之后,可以得到类似于《原则》里面提到的原则,这些原则可以帮你轻松应对工作、人生遇到的种种问题。
建立知识体系真的重要
这是我第二共鸣的点,真的是切身的经历,没有建立相关的知识体系,是很难解决好复杂问题的,包括提升个人效率、买房、阅读等。
而如何建立知识体系,我也已经摸索出简单易做的路径了:
- 主题式阅读、研究。
- 以主题为单位写笔记式文章。
要建立知识体系,可以用主题式阅读、主题式研究,这样一来,就不会东学一点,西学一点了,会有一个核心,学习会更专注。
主题式阅读、研究是资料收集的过程,但如果没有载体,你的知识体系是无法建立起来的,笔记就是最好的载体。
而我更进一步了,不止是笔记,而是笔记式文章。笔记式文章就是比笔记更正式,比(可公开发表的)文章更随意一些的文章。
旧式笔记容易成为一个垃圾桶,随意的储存各种收集到的未经整理、未经求证、未经吸收、未经归纳总结的资料。
而笔记式文章,等同于维护一个主题认知,它就是你的认知。可能一个主题会需要好几篇这样的笔记式文章,这里面的内容是有序的、规整的,经过自己的求证和思考,经过自己的归纳总结,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。并且即使摘抄,也不是复制,而是自己一个字一个字打出来。
比如技术这一块,我会写很多相关主题的笔记式文章,c++ 的、算法的、linux的、数据库的、游戏服务器研究的等等。
而其他的,也将会写出哲学、经济学、历史、文学、写作、心理学等相关主题的笔记式文章。
如果不写笔记,一切都依靠大脑,那对大脑的负担太重太重了,除非是天才,否则你很难操纵你的大脑清晰的记忆那么多事情,并且在大脑里完成筛选整理、归纳总结。
必须再强调的是:
- 笔记式文章真的很重要,是最根基的。它可以聚拢你的研究、阅读、思考、归纳总结,使得主题清晰,使得这一切都变得可积累、可见、可随时回顾。
- 笔记式文章一定要自己一个字一个字打出来,不能复制粘贴,也尽量不要摘抄,要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。
总结下来就是:以笔记式文章和主题阅读为基础,搭建起主题式的个人知识体系,形成自己在各个主题上的深刻认知。
《爱弥儿》
《爱弥儿》被称为西方三大里程碑式的教育学著作之一。
卢梭的生平挺有争议的,按照他在《忏悔录》里的说法:他给很多人当过情夫;还把自己的五个小孩都送到福利院。[1] 知道这些背景后,我就觉得《爱弥儿》读不得,像这种把小孩都送走的男人,他居然有资格写教育学的书?另外,据罗翔说,卢梭是从人性本善出发去讲教育的,他并不认可。
不过,李小墨在书里说可以把这本书当作自我养育、自我教育的指导,而不仅是教育小孩。如果从这点出发,似乎这书还是可以读一读的。
尽管如此,卢梭还是很厉害的,是个思想家,而且很有胆量,写了《忏悔录》,把自己一生中的所有不堪都写出来了,试问谁能如此解剖自己呢?
卢梭的作品还包括:《社会契约论》、《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》、《新爱洛伊丝》。
慢就是快
单纯追求阅读量是没什么效果的,浮光掠影,浪费时间而已。学习也一样,慢一点,扎实一点,比啥都强。
3. 总结
这篇读书笔记,按照作者的分类,应当是 “局部碎片化的笔记”,或许掺杂着一些结构内化在里面。
4. 参考
[1] 徐影老师. “渣男”卢梭. Available at https://zhuanlan.zhihu.com/p/691275359, 2024-4-8.